杂谈书画品鉴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
作者 巜中国文艺家》首席艺术家 陈瑞琪
前言:国家明确提出了具体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中宣部为此专门召开了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宣部副部长王晓军庄严宣告,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此国家全面振兴城乡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书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当不能缺席。所以,目前很多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将书画列为必考科目,教育部也明文规定了把传统文化的回归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然而,由于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一切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潮占据了人们几乎全部的心灵,导致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很多文化出现了后继无人,甚至断层的现象,不得不承认这是很悲哀的,所幸国家高层意识到这一严重事态,把全面复兴中华文化提高到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笔者作为长期书画的创作者、教育者,为此是兴奋了好一阵的。因此本人想在大家认识书画、学习书画的同时,就品赏书画做一些抛砖引玉的论述,纯属拙见!盼与各位方家商榷前行。
对于书画的品鉴,个人认为因人而异,可谓是仁者见仁的,但总的来说分两大类,一类是专业角度;一类是普通共识。比如拿绘画为例,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以能否“看懂”为标准,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对于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或一些油画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这就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了。从其构思、选材、墨法等诸多方面去揣摩了,这没有书画知识底蕴的人是无法做到的,这也就是书画作品之魅力所在。在艺术界常听到的所谓的雅俗共赏之论,其实就是说作品分为非专业普通共识“俗”之美与专业品味的“雅”之美。而从五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东西,始终是精髓多于糟粕,所谓俗的东西总是芸花一现,经不起历史的考验的。
书画市场充斥着赝品,这是千百年来无法回避的艺术毒瘤,有时从专业角度审视也是雾里看花的,对于中国书画品鉴的常用方法有目鉴和考证。目鉴,就是鉴定者用眼睛,通过笔墨的个性特点凭经验去分析作品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以及相关的印章、款印、纸张、装裱形制等是否考究与规范。比较有代表性的鉴定家有张珩、谢稚柳等。考证鉴品者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服饰、建筑及题款内容的年代等画面因素,用书画史、文学史、历史、文化史等文献知识与作者实际情况进行辨析和验证而得出结论。国内老一辈鉴定大家徐邦达、启功、傅熹年等比较强调这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如对于存世比较多的作品,用目鉴可以比较快捷地得出答案,前提是要掌握文史知识以及记忆储存大量的图片信息,才可以准确鉴别。而相对留存作品稀少,可比对资料较少,则通过一些文献资料的梳理,考证就显得比较重要。但是,在实际的鉴定过程中,两者则是相辅相成、综合运用的,这有利于做出切合实际的结论。这些都是针对前人所留世的书画作品,至于当今书画家作品的品鉴,那就没这么复杂了,因为网络信息的发达,很容易就可以和书画创作者联系上,比如拍卖一幅当代书画家作品,在对其作品有疑虑是赝品时,可以直接由创作者来辩别真伪就是了。
所以书画品鉴是一门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的学问,需要一定的书画阅历、文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国书画作品的品鉴,既不能脱离书画史研究的基础,也需要对历史与现代艺术流派、书风画艺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进而了解书派、画派的渊源流变,准确把握时代风格。艺术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是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它既和鉴赏对象的性质、特点相联系,又和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欣赏能力相联系,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艺术鉴赏力,亦审美能力。即让人如何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艺术鉴赏能力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从而逐步深入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洞察,感悟理解,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每个人与艺术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多在自觉不自觉的品评鉴赏着艺术作品。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学习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地学习艺术知识,增强自身底蕴的修为才行,实践证明,艺术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就的,是要在长期的观察实践、认真学习请教后才具备的。
综上所述,不加强学习,对于书画的品评只能是停留在视角的肤浅认识上,无法领略书画艺术真正精髓的东西所在。书画的品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你也许不会创作,但要学会鉴赏,要努力提升自我品赏一副作品的能力,要学会从作品用笔的轻重、长短、粗细、刚柔、虚实、方圆、转折、顿挫、疾徐以及用墨的干湿、浓淡等多种变化去判断,从而才能领会创作者拟表现对象的结构、形态,抒发什么样的的情感,渲染什么样的主题(主体)和意境等。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中国书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亦即巜易经》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书画作品的空间凭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尤其讲究「气韵生动」。即是一种有 节奏的生命,虚实相映,计白当黑(以虚为实),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境界,因此,「留白」是中国艺术中一门很大的学问与特色。一幅好的作品不管是书法、山水、花鸟或人物画等皆如此。一般来说,书画家很少会将整个画面填满, 而是要留给观赏者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让思绪在宇宙无限的空间里飘游,因为一幅作品并不是最后的叙述,而是一个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开端,书画家所记录的并 不是单独视觉上的经验,而是许多经验的聚合,这种经验以形式来表现 罢了。
最后,笔者想书写一段发自腑肺的感慨作为本文之结尾。“滚滚历史浪潮,文化全面复兴”,只言片语不过是一路走来,在传统文化之路上跌跌撞撞的一星点感触体会,我辈垂垂老矣!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要靠年青一代能守得住寂寞的精神去刻苦钻研才能完成,党的“两会”刚刚闭幕,把振兴城乡文化建设,全面回归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放在重要的工作位置,这充分说明了不管飞得多高,我们传承子孙后代的根不能丢,四大文明古国断层的断层,消亡的消亡,其实如今只有一个了,就是我们中国,但有飘飘欲坠之势,我们再不觉醒发扬继承,何颜面对后世呢?
上一篇:濮阳市开展艺术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下一篇:没有了
杂谈书画品鉴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
作者巜中国文艺家》首席艺术家陈瑞琪前言:国家明确提出了具体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中宣部为此专门召开了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宣部副部长王晓军庄严宣告,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此国...
濮阳市开展艺术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为繁荣文化市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规范艺术品市场经营秩序,我市全力开展艺术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检查古城路艺术品市场、南海路古玩市场,出动执法人员68人次,执法车辆16车次。此次行动按照《艺术品...
椒江一市民向台州市图书馆捐赠家藏古籍...
近日,家住椒江区白云新村的傅义阳老先生,将珍藏多年的3种9册古籍捐赠给台州市图书馆。据悉,傅义阳所赠古籍分别为宣统二年上海会文堂印《王荆公文集:卷一~卷四》《重刊李扶九原选古文笔法百篇》《增...
广东邮政向广东警史印记展馆捐赠纪念邮票...
据澎湃新闻消息,3月10日,广东省邮政分公司向广东警史印记展馆捐赠《中国人民警察节》纪念邮票仪式在广东省公安厅举行。仪式现场,广东省邮政分公司向广东警史印记展馆捐赠了110本《中国人民警察节》...
八旬校友向电子科大捐赠光绪版《康熙字典》...
3月9日,记者从电子科技大学获悉,电子科技大学1961级校友、年过八旬的窦永丰委托夫人吕明桐近日将自己珍藏的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印发的全套《康熙字典》捐赠给该校图书馆。本次捐赠的《康熙字典》...
唐寅《溪山渔隐图卷》巨幅木雕作品现身海虞...
继2019年常熟市海虞镇佳福红木家具厂成功制作12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红木雕刻版作品之后,日前,又有一件木雕巨幅作品——唐寅《溪山渔隐图卷》亮相海虞镇,在常熟市钲大家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件巧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