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泉城 百善骈臻丨博物馆里的盛唐“器”象
博物馆里的盛唐“器”象
作者:贾城会
远望邢台博物馆,给人一种“大唐风韵”的建筑气质。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满怀激情步入宽敞的博物馆序厅。首先迎面墙壁上镶嵌着金黄色的浮雕图版“四条屏”映入眼帘,吸引着众多参观者,不用说这些图案一定是邢台历史经典的浓缩版。其中邢窑工匠制瓷图版显得格外突出,画面构图疏密得当。聆听着解说员精彩的讲解,时而被眼前的一幅幅图版震撼,时而自发地升腾一种情怀,我驻足仰视良久,感慨在方寸间一览千年。
步入第三展厅,是后赵至宋代的历史。至于邢窑元素约占半壁江山。在古人制瓷场景沙盘前,我看见工匠们有的赶着牛车装满瓷土正运输,有的用瓷土与水糅合成泥,有的弯腰加水在大缸里搅拌釉浆,还有的在草棚作坊内娴熟地拉坯。随着人工助力的转盘旋转,一件件器物迅速成形。古人曰“玉不琢,不成器。”成形的器物需要再精细地修坯、打磨。打磨好慢慢晾干。你看一位窑工手托肩扛着长板摆满晾干的瓷器漫步走向窑炉,馒头形窑炉烟囱挺立,炉火正旺。这一道道工序场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犹如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是一场历史情景的大回放。我和同行们无不为之啧啧称赞,内心里为每一件瓷器来之不易所付出的艰辛而敬慕。正如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写道:“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说明制造一件瓷器需要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难能可贵。
展厅内的精品陶瓷器,均来自窑址或墓葬。虽饱经岁月风尘,但仍以真实、高古的一面,迎接八方来客。各种釉色的面容一个个亮相登场。青釉器釉色莹润,胎质致密,造型饱满,装饰丰富;白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洁白,釉质晶莹,造型典雅。三彩器淡雅华贵,斑驳灿烂。黄釉器釉色似金,黑釉器乌黑发亮,动物俑、人物俑和十二生肖俑也涂脂抹粉。不论“圆似月魂堕”的大器,还是“轻如云魄起”的小器,全是工匠大师们鬼斧神工般的杰作。一器一匣的烧制工艺,保证了“器”“器”随人意,达到弧线与多彩装饰工艺美,成就了灯红酒绿的大唐“器”象。我仿佛听见窑工们在吟唱着欢快的歌谣,虽无音乐伴奏,但那一定是“劳动之歌”。博物馆内的每一件藏品文物,亲历和见证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一种民族精神。
尽管邢窑专题馆尚未开放,但此展厅的精品足以证实邢窑的博大精深。古人们开凿的土窑,全是泥土筑造,土烟道、土烟囱,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烧的是木柴,冒着是青烟。这些木材来自西边太行老林,北宋苏轼在《临城道中作》序言写道“过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岩谷秀杰。”这一句“草木可数”,道出了太行山树木砍伐不堪,因唐代烧瓷所需燃料所致。木柴燃料亦是决定烧窑的成败。熊熊的炉火,映红了窑工们的脸颊。在无温度计的情况下,用其他的方式,却能烧出如此精美的东方神器——白瓷。那么,当今用特制窑炉,天然气做燃料,机器和泥,电动拉坯,测温设施齐全,基本现代化,却很难烧出古人那种“精气神”的韵味瓷器来。
内丘发现白瓷曾被冯先铭先生誉为“这才是真正的王麻子剪刀”。白瓷发明乃天地间唯一融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的人工制品,是硬度、耐磨度、光泽度最高的生活器具。仔细琢磨瓷釉元素属金,烧瓷材料属木,调泥物质属水,制瓷原料属土,入炉烧制属于火,是“五行”在瓷器中最形象的体现。从中可再次看到瓷器所拥有的东方魅力。白瓷的出现一下子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吃饭喝水不用青色器皿,全改为白色器,打破国人长期使用青瓷的习惯,从此“天下大白”。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一领白瓷,方可演绎出变换万千的彩绘瓷器,对后世影响巨大。白瓷精神可嘉,一尘不染,大道至简。可渗透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
白瓷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丝绸之路“水路”上的帆船乘风破浪,远洋穿梭。“陆路”上的骆驼寒暑相间,往来戈壁沙漠。勤劳的使者们不畏艰险经过漫长的“丝路”,把东方文明传递到世界各地,异国他乡。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的器物多数为邢窑瓷器,但惊奇地发现唯有邢窑白瓷在海水里浸泡千余年,出水依然光亮如初。盛唐海上丝路扬帆起航,陆上丝路驼铃声悠悠远扬......
瓷器为“丝路”上的大宗商品。在当时就是“外贸出口,换取外汇”。也带回来异国文化,交流互鉴,让白瓷这件神器更加神奇。
这些神器还年年作为贡品进奉大唐皇室宫廷。神器上的文化密码才是揭秘创造白瓷产地内丘与大唐宫廷的关联,宛如搭建了一座互通的桥梁,吸引了文人骚客的眼球,唐代多位诗人纷纷赞美白瓷,在《唐诗》《歌赋》《茶经》等文献中出现了“类雪”“类银”“烘透内丘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字符,从此内丘名声大震。大家或许见过,古代白瓷器上刻写“大盈”字、刻写“盈”字,巧合得是与皇帝的“百宝大盈库”同名,同时也寓意大唐财宝取之不尽,大唐国库永远充盈。唐玄宗李隆基的祖籍、祖陵均位于邢台隆尧,他对来自故乡的特产作为贡品,深感好奇和自豪,由于眷恋故土,视为珍品。曾手持贡瓷登高远眺千里之外的邢州故乡,把这些神器放到自己的私人库内,来赏赐外国使节和大臣宾妃。
在神器白瓷罐上刻写“翰林”二字,代表翰林大学士最起码的形象标志。翰林罐的器盖:似大将军帽子,寓意翰林学士要具备大将军气质。小口圆唇:寓意宫廷侍奉天子,伴君如伴虎,少言为贵。短颈:寓意处事谨慎,先思后行。腹部圆鼓:寓意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平底:寓意立场坚定,顶天立地。由此成为翰林院有形的“座右铭”和“标准器”。观其形,就想起做人的标准。走近博物馆看到的每件文物,每一件器物,都是一种文化载体,都有文化内涵在其中。
我正与同行们交谈专注,突然,一位外地大姐凑上前咨询:“你好!邢窑工匠为何选择河北内丘来烧瓷呢?”我耐心地解释:“因为古代内丘具备特殊的地理环境,西边山区矿产丰富,林木繁茂,丘陵地带瓷土丰厚,县境内有李阳河、小马河,县境外也有泜河、白马河,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制瓷条件。”听后点头致谢。
邢窑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窑场,始终树立着创新的理念。既烧陶器,也烧瓷器,面面俱到,涉及面很广泛,市场的需求就是奋斗目标,满足民间用瓷和宫廷用瓷,国内其他窑口望尘莫及。那“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透影白瓷迅速出现隋代,一下子将薄胎瓷历史提前一千多年,堪称当时的“苹果手机”啊!所以唐代阿拉伯人在《苏莱曼东游记》写道:“中国有一种品质很高的陶土,把它做成碗或杯子,可以和玻璃一样透明,里面放了水外面可以看得见,这种碗就是用那一种陶土做成的。”科学的记录下中国透影白瓷。
李唐王朝经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呈现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长达200多年。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度。正如王维题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自此,多少西域胡人来此经商居住就不想回国,多少国人的各类手工业如火如荼。如制瓷业、造船业、纺织业、冶炼业像雨后的春笋。吸引着国外的商人,尤其是制瓷业,成为唐朝的“手工业之光”。
我作为一个邢窑故乡的人,因参与过寻找邢窑遗址的艰难历程,品尝过田野调查的艰辛苦涩,享受过考古发掘的收获乐趣,始终把瓷片、器物、精品当成自己的可爱宝贝,爱不释手。再苦再累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总会挂在脸上。瓷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虽易碎,但瓷片却千载不化,无偿地提供给古陶瓷研究专家们去探秘瓷中内在的文化。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里,有“读不完的历史,学不尽的知识,看不够的文物”。
器,特指中国古代发明的陶瓷器,这一伟大的奇迹,让国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我真诚地再次为盛唐大器、东方神器邢窑白瓷点赞!
上一篇:黄骅市博物馆举办龙年节庆系列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我看泉城 百善骈臻丨博物馆里的盛唐“器”象...
博物馆里的盛唐“器”象作者:贾城会远望邢台博物馆,给人一种“大唐风韵”的建筑气质。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满怀激情步入宽敞的博物馆序厅。首先迎面墙壁上镶嵌着金黄色的浮雕图版“四条屏”映入眼...
黄骅市博物馆举办龙年节庆系列活动...
新年伊始,黄骅市博物馆举办龙年节庆系列活动,让市民在博物馆里感受节日氛围,品味文化大餐。作为龙年节庆系列活动的其中一项的《龙腾盛世——文物中的中国龙特展》于1日开展。展览上,讲解员为大家讲...
秦皇岛卢龙:博物馆里体验“年画拓印”...
近日,河北省秦皇岛卢龙县在博物馆举办以“龙行龘龘卢博向欣”为主题的迎新年活动,与县城居民一同感受喜悦。在年画拓印现场,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滚轮粘上红色油墨均匀地涂抹在拓印模板上,然后...
走进海龙铁板浮雕博物馆,感受铁板上的浮雕世界...
2024年1月2日,郭海龙民间文艺家工作室领衔人、“郭氏铁板浮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海龙在位于石家庄植物园街60号的石家庄海龙铁板浮雕博物馆,向来自石家庄路翔铁路学校的近百名师生进行了中国...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
1月3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树深、周忠和、朱敏,市委书记党晓龙,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出席。市委副书记、市长闫继红;中国科学院古...
兰州市博物馆举办“喜迎龙年 欢庆元旦”活动...
万象更新,向新而行,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丰富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营造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兰州文化氛围。兰州市博物馆组织开展了“欢庆元旦,喜迎新春”活动。一声声锣鼓敲响元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