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噱头还是新品类?卡萨帝空调:接受文物养护极限挑战
吹了一夏天空调,吹得皮肤缺水,比城墙还干,咳嗽鼻炎也天天犯。难道空调就没有舒服点的风吗?今天,卡萨帝空调就来了个“极限挑战”,不光能吹出舒适风养护我们的皮肤和呼吸,连珍贵文物都能达到最佳保护效果。
9月15日,卡萨帝空调开启生态空气养护之旅暨919舒适空调节启动盛典,并在北京东苑戏楼接受文物养护极限挑战。以空调养护千年文物,到底是噱头还是新品类?让我们到现场一看究竟。
现场,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文物养护级呼吸守护人、知名主持人蔡紫一同见证了卡萨帝空调生态软风4大主题挑战。
众所周知,古代文物对空气中的温度及湿度值要求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博物馆对中央空调管理系统严格筛选的原因。而卡萨帝空调不仅做到温湿自控,更实现分区送风、23℃黄金软风和生态微风,实现对文物的最佳养护,而这些效果在下面4大挑战中一一得到证实。
挑战一:“万紫千红总是春”,0波动保证收藏环境。都知道空气湿度在50RH以上才是人最适宜的温度,但这个湿度在北京的室外是远远达不到的。那么,如何保持室内温湿度最佳状态?在“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主题挑战中,工作人员通过由卡萨帝空调打造的“最大囊匣”验证给出答案。实验人员在比拟囊匣的玻璃房间内不同位置放置温湿计,之后打开云鼎空调,设定温度23℃、湿度52%,不久后室内温湿度基本稳定为在数值。而这之后的1小时内,不断有工作人员进出房间,室内温度和湿度却基本未受到影响,温度为23℃,湿度达到52%,说明卡萨帝空调达到温湿自控、Hold住全场。
挑战二:“挥毫落纸尽风情”,分区送风各自凉爽。第二个挑战中,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优秀选手李爽朗诵《兰亭集序》选段时,视频中一位女士一直在室内在安静抚琴,一位年轻人打完篮球大汗淋漓回到室内,两人同时靠近空调时,可以看到,空调两侧导风板分别转向两人,空调对面墙上的小风车转速明显不同了,这说明面对需求不同的两个人,空调送风力度和温度都不一样。而此时沾染墨水的风车虽然快速转动但保持完好,由此可见卡萨帝空调软风舒适柔和不伤人。
挑战三: “青山始见新颜色”,黄金软风留住古画风采。将复刻版《千里江山图》一部分颜色涂上感温颜料,放置在31℃的玻璃罩中。当李爽站在旁边介绍这幅画的来历时,画里的千里江山色彩居然消失了。“其实江山还在画上,只不过是用一种感温涂料对画进行了特殊的“上色”,这种涂料只有在23℃的温度条件下才会显色。”李爽解释道。而在画作充分接触到室内温度后,画作的颜色才完全显示出来,这说明室内温度已经达到了感温涂料显色所需要的23℃。
挑战四:“杨柳微风轻拂面”,纸牌塔屹立不倒。一座纸牌塔屹立在卡萨帝中央空调出风口下方,此时,在见证人的见证下,工作人员开启空调微风模式,此时纸牌塔旁边作为参照的扇架上的羽毛以及吊坠羽毛均开始飘动,而纸牌塔却纹丝不动,而且这时候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恒定状态。最后,在见证人用手轻推后,纸牌塔全部散落在地,由此可见,卡萨帝中央空调生态微风已经达到极致舒适轻柔。
其实,这次文物养护的极致挑战只是卡萨帝空气场景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在卡萨帝智慧住居生态中,卡萨帝空调作为核心网器,创新温、湿、静、净等舒适空气场景,为用户提供智慧空气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中国珍稀文物长久、完整地收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是噱头还是新品类?卡萨帝空调:接受文物养护极限挑战...
吹了一夏天空调,吹得皮肤缺水,比城墙还干,咳嗽鼻炎也天天犯。难道空调就没有舒服点的风吗?今天,卡萨帝空调就来了个“极限挑战”,不光能吹出舒适风养护我们的皮肤和呼吸,连珍贵文物都能达到最佳...
卡萨帝生态软风极限挑战:关于文藏养护,给你最好答案...
随着“走进六百年紫禁城”故宫《石渠宝笈》数字绘画展的即将举办,卡萨帝空调呼应展览“古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主题,以智慧文物养护方案,挑战自然收藏、囊匣收藏等600年古法传承的原生态文物收...
给文物吹空调?不论规模论科技,卡萨帝空调上岗...
由夏入秋,空气似乎一夜之间变得干燥了起来,让人一时间难以适应。其实,最难适应气候变化的不是人,而是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应对外界温湿度的变化,人体尚有体温调节系统,而文物就只能靠空调来养护...
张雪岩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潍坊举行...
9月6日,张雪岩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张雪岩纪念馆举行。张雪岩先生半身铜像,以“张雪岩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的留影”为设计元素,外观以山石造型,面带微笑,配戴眼镜,目光深邃,发际微...
陕西修复东汉青铜摇钱树...
9月11日,经过陕西省文物保护人员连续两年多的清理和保护,一件出土于宝鸡南郊东汉时期的青铜摇钱树被成功修复。这件摇钱树通高110厘米,由主干、枝叶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在青铜树干上分别有纵横交错的...
终于来了!卡萨帝空调为文物吹生态软风,看不到却不能少...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全网走红后,全国人民把目光投入到文藏圈。在这个日益科技化的时代,我们见证那些不辞辛苦的文物修复者,日复一日地用重复的动作延续着工匠精神,其实他们修复的不只...